2002, 18(2):1-4.
摘要:为了建立湿颗粒系统的离散元模型,研究了两刚性圆球颗粒间的幂律流体在挤压流动时产生的法向粘性力,并导出了任意球颗粒间的压力分布和法向粘性力的积分表达式,并可证明此粘性力表达式可以退回到牛顿流体情形。与Rodin的渐近解的数值比较表明,该结果在全范围内是光滑连续的合理解,而Rodin的渐近解只是在幂指数大于1/3后才与粘性力积分表达式的解逐渐重合
2002, 18(2):5-8.
摘要:土壤水分测量方法中,有效测量范围(即测量敏感区域)是一个重要问题。该文运用探针的静电场分布,分析由基于驻波率(SWR)原理的快速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测量敏感度,分析了SWR型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有效测量土体,输出电压与土壤体积含水率之间的最大线形区域,得出了SWR型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最佳结构
2002, 18(2):13-16.
摘要:土壤入渗是田间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具有不同特点和用途的入渗模型。该文通过对比分析了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Philip入渗模型和Green-Ampt入渗模型,建立了两模型参数间的内在关系,并利用一维垂直入渗实验资料对理论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Philip入渗模型对参数精度要求较高,而Green-Ampt入渗模型对参数要求较低
2002, 18(2):17-20.
摘要:在实验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滴头流量、土壤初始含水率和容重条件下,粘壤土点源入渗土壤湿润体水平扩散半径和竖直入渗深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和容重对土壤湿润体特征值有较明显的影响;在供水量一定的条件下,滴头流量对点源积水入渗土壤湿润体特征值没有明显影响;湿润体形状和大小受灌水量的影响比受滴头流量的影响要大。另外对多滴头交汇入渗条件下湿润体特征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交界面处水分的水平扩散和竖直入渗速率大于点源下的入渗速率,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湿润体的形状也逐渐由椭球体向平行于毛管的带状分布过渡
2002, 18(2):21-24.
摘要:对人发及其他14种动物毛发的扫描电镜(SEM)照片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形态结构特征将其分为指状结构、芽状结构、鳞状结构和波状结构4类,并就每种毛发结构的保温性、疏水性及其柔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指状细观结构形态的毛发在保温性、疏水性及柔韧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一信息对研究开发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借鉴作用
2002, 18(2):25-28.
摘要: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下冬小麦冠层含水率与冠层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冬小麦冠层含水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灌水量达一定程度后,冠层含水率反而下降,冠层温度表现出与冠层含水率相反的趋势;冠层含水率与冠层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两品种施氮处理冠层含水率均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京冬8号”各施氮处理冠层含水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冠层温度则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其冠层含水率与冠层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中优9507”各施氮处理不具“京冬8号”的规律性,但其冠层含水率与冠层温度也呈负相关。用冠层温度反映冠层含水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002, 18(2):29-31.
摘要:通过对水稻旱作覆膜增温保墒效果的系统研究,表明水稻旱作覆膜具有显著的增温效果和较好的保墒作用。由于覆膜的增温保墒作用,旱作覆膜后的前期生长比不覆膜旱作、水作旺盛,分蘖盛期来得早,使水稻旱作覆膜比不覆膜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2002, 18(2):32-35.
摘要:由细沟产生的野外动力条件,设计了室内细沟侵蚀模拟冲刷实验。从能量角度,分析了不同动力条件下侵蚀产沙量随沟长的变化规律。采用黄土高原黄绵土,在实验室内用水槽进行了5种坡度、3种流量下不同沟长时的细沟土壤侵蚀产沙的模拟侵蚀试验,测量沟长为0.5~8m。提出了由细沟侵蚀产沙随沟长变化函数关系的回归结果,在给定误差限下,估计水流含沙量达到极限值——水流输沙能力的细沟长度的计算方法。并据此方法,求得了不同坡度、流量条件下细沟侵蚀产沙达到极限值的细沟长度,且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R2均大于0.81。
2002, 18(2):36-40.
摘要:以无覆盖翻耕、无覆盖铁茬等常规耕作为对照,对覆盖免耕夏玉米的耗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耕作并没有大幅度增加或者减少夏玉米的耗水量,不同耕法夏玉米耗水量差异不大;同翻耕、铁茬等相比,覆盖免耕夏玉米耗水在时间和空间分配上有所改变,即覆盖免耕夏玉米前期耗水少,后期耗水量增加,蒸散量加大,而且覆盖免耕有效地减少土壤棵间蒸发,却增加了作物的蒸腾量,变非生产性耗水为有效耗水,有利于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2002, 18(2):41-44.
摘要:在冬春灌溉期间,由于灌溉水源、灌溉方式、灌溉时间不同,当水流入农田时,将具有不同的水温。灌溉水温不同,在相同的灌溉水量条件下,其热容量不同,导致土壤温度分布不同,必将影响到冻土的入渗规律。该文通过土壤冻结期间积水入渗试验,获得了不同入渗水温条件下冻土的入渗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入渗水温对冻土入渗规律的影响十分明显,冻土的入渗能力随入渗水温的升高而增强。研究结果对于季节性冻土壤区冬春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
2002, 18(2):45-48.
摘要:通过对影响泥浆质量因素的分析,进行了泥浆配方试验,并运用多指标试验的综合加权评分法,结合直观分析、极差分析,寻找出了一个最优泥浆配方,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2, 18(2):49-52.
摘要:以山东省黄河冲积平原低肥力潮土为供试土壤。14年缸栽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有机质、孔隙度、速效氮、锌、铁、锰、酶活性等理化指标与秸秆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并与气候、作物生长季节、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改土培肥效果更佳
2002, 18(2):53-57.
摘要:通过对大棚番茄栽培渗灌灌水试验,从土壤水分含量、作物长势及果实产量、灌水次数及灌水量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在渗灌管埋深30cm和灌水上限土壤水吸力值设定为6kPa时,其灌水下限土壤水吸力值在苗期可控制在25kPa,在开花-果实膨大期可控制在25~40kPa,而每次灌水量以0.93m3/hm2左右时,水分生产效率和番茄的产量均较高
赵四申 , 段汝浩 , 宁吉洲 , 张西群 , 贾素梅 , 王惠新 , 赵祥英
2002, 18(2):58-61.
摘要:介绍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一种全新方法——玉米秸秆整株深埋还田技术(以下简称玉米整株还田),所需配套机具及操作工艺、技术要点和3年的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整株还田,秸秆经过一年的腐解,腐解率达90%以上,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0.11%。玉米整株还田耕深20cm,秸秆在土壤8cm深度以下秸秆覆盖率达95%以上,能够保证冬小麦播种质量,小麦播种出苗后基本苗及分蘖测定分别比粉碎还田(对照)增加23株和0.2个。小麦生育期干物质和千粒重分别增加8.95%和1.33%,小麦产量提高3.81%,比秸秆堆沤还田和粉碎还田投入分别减少65.7%和50%。玉米整株还田具有省工、省力、省时、节能、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目前已在河北省栾城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2002, 18(2):62-64.
摘要:减小车厢壁面振动是降低车厢内固体声最直接的方法。由于车厢壁面不同部位对其内部声场的影响不仅与该部位振动幅值有关,而且还与振动相位、振动部位与声场中观测点之间相对位置等有关,因此应选择和优先控制对内部声场影响较大部位的振动才能取得良好的降噪效果。根据Helmholz方程和Green定理建立了车厢内部声场与边界(即车厢壁面)条件的关系,将边界进行离散,提出了衡量边界单元对车厢内噪声影响程度的指标——影响度,并试用阻尼减振方法,对以正影响度为主的壁面粘贴阻尼材料,使耳旁噪声降低了2.2dB(A)
2002, 18(2):72-75.
摘要:该文在分析了传统控制算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模糊控制算法应用于现代化温室环境参数的检测和控制。首先确定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语言值及隶属度值,然后给出了实现该模拟算法的硬件和软件设计。通过模拟的模糊运算,得出总控制表,采用软件查询的方法进行控制。实验表明,模糊控制技术应用于现代温室环境参数的检测和控制具有优良的性能
2002, 18(2):76-79.
摘要:对普通塑料大棚内加设中棚、小棚,再覆盖无纺布被、地膜以及用电热线加热等不同处理,沉淀了棚内冬季的温度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每增加一层覆盖物,都可以提高夜间温度1~2℃,且保温效果具有累加效应,晴天白天棚内升温加快。在小棚内使用空气加热线的增温效果比单纯覆盖措施效果好。采用大棚内多层覆盖,再辅之以电热线加温,长江流域地区冬天塑料大棚内可栽培番茄等喜温作物
2002, 18(2):80-83.
摘要:针对我国黄土高原山区海拔高、冬季低温持续时间长、经济基础薄弱的特点,为了满足蛋鸡生产的要求,设计建造了小窗砖拱鸡舍,分析并测试了鸡舍的主要环境因子参数。结果表明,该鸡舍冬季无需人工供暖,采用自然通风,全年舍内月平均温度为10.2℃~26.5℃,相对湿度为53.9%~62.5%,CO2浓度在0.15%以下,造价比同期砖木结构和水泥屋顶结构的鸡舍分别低29.4%和35.5%。蛋鸡生产率显著提高。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养鸡业,有推广前景
2002, 18(2):84-86.
摘要:根据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了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的定量评价方法,为研究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运用该方法对江苏六县的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
2002, 18(2):96-100.
摘要:采用水提法提取枸杞、红枣、甘薯、淮山4种植物原料及花菇多糖,正交设计优化提取条件,并将植物提取多糖用于双歧杆菌的增殖试验。结果表明,植物多糖提取优化条件,加水比例分别为:枸杞、红枣1∶10,花菇1∶15,甘薯1∶3,淮山1∶9;提取温度:80~95℃;提取时间1~3h。5种原料在优化条件下的多糖提取率相对于植物取样质量分别为:枸杞51.8%、红枣53.2%、花菇28.2%、甘薯18.8%、淮山18.3%。5种原料提取多糖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菌体在对数生长期生长速率常数(R)提高135%~85%,世代时间(G)缩短56%~44%。
赵红霞 , 张守勤 , 吴华 , 马成林 , 吕朝辉 , 刘志侠
2002, 18(2):101-105.
摘要:在低剪切速率下,采用AR-500流变仪测定了不同压力下蛋黄酱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高压处理后的蛋黄酱是剪切稀化流体,具有假塑性特征。利用已知非牛顿流体本构方程对测量值进行曲线拟合的方法,以标准差最小作为最佳拟合,得到了不同高压处理条件下蛋黄酱的数学模型,并初步分析了粘度随压力变化的原因。在500MPa范围内,超高压处理使得蛋白质分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解聚、伸展;超过500MPa以后,虽然可能造成蛋白质颗粒的进一步解聚和伸展,但解聚的小分子又可能部分重新缔合,而且此时蛋黄酱中的油滴颗粒也会增大,使得由于颗粒间滑移和摩擦而耗散的能量减少
2002, 18(2):106-109.
摘要:豆油脱臭馏出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大量的游离脂肪酸,是浓缩天然维生素E的优质原料,但由于游离脂肪酸和维生素E在超临界CO2中具有相似的溶解度,用超临界CO2萃取难以提高维生素E的浓度。尿素包接可除去脱臭馏出物中的大部分饱和游离脂肪酸,为超临界CO2萃取提供良好原料。试验结果表明,尿素包接法预浓缩维生素E的效能主要和脱臭馏出物与尿素的摩尔比、溶解尿素的甲醇或乙醇的浓度有关,两种试剂溶解尿素表现了相似的包接效果,回流时间和温度对包接效果基本无影响。包接的最佳条件为,豆油脱臭馏出物与尿素的摩尔比为1∶15,溶剂为95%的乙醇,60℃回流10min,1~2℃静置6~8h,过滤除去包接物。尿素包接可使剩余物中α-维生素E的浓度从原料的0.57%上升到1.62%,包接物中含有较多与维生素E有相似溶解度的游离脂肪酸,而α-维生素E的浓度仅为0.1%~0.2%。以剩余物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可将α-维生素E的浓度提高到5.6%以上。
2002, 18(2):110-114.
摘要:该文以中、低档绿茶为原料,研究了微波对绿茶多酚类物质浸出及其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为介质,微波处理绿茶有利于茶叶多酚类物质的浸出,平均粒径0.246mm的绿茶用料液比(W/V)1∶20,时间3min,微波处理2次,再50℃水浴浸提10min1次,茶多酚浸提率达90.73%,高于乙醇水浸提;HPLC分析结果显示,经微波处理制备的茶多酚制品主要含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3种儿茶素。儿茶素总含量占茶多酚的78.4%,其中以EGCG含量最高,约占3种儿茶素总量的45.8%。与乙醇水溶液浸提法制备的茶多酚相比,其儿茶素组成略有变化,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的含量略有减少,但其减少量远小于沸水提取法。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证实,微波对茶多酚制品的化学结构无影响
2002, 18(2):115-117.
摘要:用6种不同颜色的PE袋(黑色、蓝色、红色、绿色、黄色、白色)包装荔枝果皮的甲醇—HCl提取液(pH=3.00±0.01),研究了经自然光(阳光)照射后的吸收光谱(190.00nm~1100.0nm)变化。发现白色PE袋不能有效地阻止荔枝果皮色素的光分解作用,而黑色PE袋、蓝色PE袋和红色PE袋可提高荔枝果皮色素的光稳定性。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光照对荔枝褐变的影响,同时也为荔枝包装材料的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2, 18(2):118-122.
摘要:利用人体肠道有益菌发酵超微粉碎猪骨粉,通过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及电镜扫描,研究发酵过程超微粉碎骨粉中结合钙的游离,蛋白质的降解和分析骨粉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骨粉的直径大小与发酵产生游离钙离子量和氨基酸的生成量存在显著相关性,骨粉结合钙最大游离转化率为36.9%,骨粉蛋白质最大水解率63%,从而为猪骨的综合利用与开发生物态补钙制品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2, 18(2):123-126.
摘要:该文利用实验室试验和国产微型啤酒设备,对挤压膨化啤酒辅料与对照不膨化的传统蒸煮糊化啤酒辅料的对应醪液及其定型麦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膨化啤酒辅料与不膨化啤酒辅料相比,其麦汁醪液的主要糖化指标及其过滤速率基本相同,麦汁收得率,前者比后者约多8%,发酵时间,前者比后者减少10%;糖化过程的功耗,前者比后者少13%;糖化过程用水量,前者比后者约少用3%。
寇晓虹 , 闫师杰 , 吴彩娥 , 王如福 , 梁丽雅 , 郭春绒 , 李臣 , 张爱琳
2002, 18(2):127-130.
摘要:以梨枣和郎枣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枣果成熟衰老过程中脂氧合酶(LOX)、SOD、CAT、PE活性以及呼吸动态、硬度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枣果采后在20℃下贮藏,后熟软化进程很快,随枣果成熟软化,呼吸强度、LOX、PE活性呈上升趋势;硬度、SOD、CAT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0℃低温可显著抑制LOX、PE活性,有效延缓软化。同时试验表明,LOX活性与呼吸强度、PE活性呈正相关关系(r=0.9805,0.9471),而与SOD,CAT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8907,-0.7172)。LOX是引起枣果成熟衰老的关键因素
2002, 18(2):131-135.
摘要:对市售的16种豆腐乳利用感官评定和理化分析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感官评判的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豆腐乳感官品质的85.25%,前4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9.60%,16.76%,12.05%,6.87%;理化成分的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豆腐乳理化特性的79.02%,前4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2.68%,21.33%,17.82%,7.20%。利用感官评分和理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分别对所取样品进行了综合评分
2002, 18(2):136-140.
摘要:冻害是冬小麦常见自然灾害之一,进行遥感监测具有重要经济意义。过去对作物冻害的遥感监测研究不多。冻害不但与气温有关,也与生育期有关。该文以整个山东省为样区,收集了全省76个气象台站的由1995年3月1日至4月30日逐日最低气温、最低地面温度资料,及此期间气象卫星NOAA-AVHRR的所有晴空数据,共21个时相。根据植被指数NDVI突变的特征,并考虑到作物的生育期,提出了实用的遥感冻害监测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及时监测冻害的发生与范围
2002, 18(2):141-144.
摘要:通过对不同着色等级的水果分析,以各色度在水果表面分布的分形维数为特征进行分级,该特征值不仅考虑了各色度点的累计特性,而且考虑了色度点空间分布特性,使颜色分级更符合实际情况。将各色度域分形维数作为模式处理,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学习后的模型分级正确率高,达到95%,能够满足计算机视觉实时分级水果生产线的要求
2002, 18(2):145-148.
摘要:系统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研究并集成了精确农业中的关键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专家系统(ES),可以为精确农业实践提供决策支持。通过访问该系统,用户不仅可以得到基于农田地块的地理信息,进行农田肥力分析;同时可进行有关品种、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具有可靠、易维护、安全和易操作等性能
2002, 18(2):149-152.
摘要:针对精确农业技术体系中最佳农艺作业单元大小,该文提出了一种用纵、横探测法推求土壤特性空间变异、作物长势空间变异以及前茬作物产量空间变异等多维空间变异指数,进而按一定农学原则决定最佳农艺作业单元尺寸的自适应解决方案。结果表明,用该算法确定的农艺作业单元尺寸进行变量施肥,平衡效果良好率在90%以上。该算法的另一特点是,对矢量和栅格数据具有同样的适用性,较易在矢栅混合型GIS上实现。
2002, 18(2):153-155.
摘要:利用GIS软件MapInfo及其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6.0开发了一套专门用于实施精确农业变量施肥作业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MapInfo的内置关系性数据库建立了一个包括土壤营养成分、作物历年产量、肥料使用情况等相关数据库,可进行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更新与查询及统计等功能,且根据不同地块诸影响因素给出施肥决策。决策结果可显示查询,还可通过RS-232C串行接口,将施肥指令传输到单片机去控制施肥机动作
2002, 18(2):156-159.
摘要:精确农业要求对田块进行网格划分和命名,以便因地制宜地收集田间状态信息和实施变量投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MapInfoProfessional6.0及其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6.0,以学校的运动场为例,对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的原始卫星数据进行编程处理,探索了一种划分并命名田块网格的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有机地衔接起来,实现精确农业田块的网格划分和命名工作
2002, 18(2):160-164.
摘要:研究了IKNOS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件更新中的应用技术,提出采用基于知识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以及变化监测系统方法,首先利用NDVI植被指数和半方差纹理特征的知识进行影像大类区域分割;其次结合光谱知识对各影像区域进行详细分类,同时利用区域生长技术与地类空间知识进行区域分类;第三步是分类后处理与变化信息提取,利用基础图件提供的知识与各区域分类进行比较以发现变化的区域。北京房山良乡试验区的试验表明,Kappa系数为0.912,总精度为0.938;变化信息错误率为13.69%,基于知识的分类与变化信息自动提取可以为在GIS/RS环境下的目视数字化提供目标,加速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更新作业过程
2002, 18(2):165-170.
摘要: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包含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种要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动态发展,把握系统要素的结构层次和互动效应是进行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法),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在构建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布尔运算和可达矩阵的分解,得出相应的结构矩阵和递阶结构模型图,并初步探讨了该结构模型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模型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土地利用系统各要素的空间递阶关系,为划分研究对象,建立济南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2002, 18(2):171-175.
摘要: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已扩展到农业自动化领域。该文介绍了计算机视觉系统的组成,概述了国内外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生产自动化中的应用状况,并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农业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做了概括
2002, 18(2):176-181.
摘要:由于全球水资源短缺,节水灌溉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地下滴灌系统是很重要的一种节水灌溉系统,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许多缺点。该文对其发展历史、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目前研究热点、系统设计和管理、灌溉制度的拟定、施肥灌溉、环境及经济分析、系统的优缺点等进行了综述性讨论。它可为中国地下滴灌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2002, 18(2):182-187.
摘要:简要阐述了保水剂的生产、应用概况以及保水剂的类型、性质、和作用机理,对保水剂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重点对保水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效应进行了探讨
2002, 18(2):188-190.
摘要:旋转喷射泵是利用皮托管原理研制的小流量高扬程泵,属结构特殊的新型极低比转数泵。该文介绍旋喷泵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并介绍该泵的两个关键部件——叶轮和集流管研究开发。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2002, 18(2):191-193.
摘要:论述了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加工的相互关联及其差异,指出食品加工是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内容,但并不能囊括农产品加工的全部;食品加工源于农产品加工,但高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作为“大农业”与“大食品”的最佳结合点,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树立“大农业”的观念,施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集约高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