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18(3):1-4.
摘要:为了配合全国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给不同优化灌溉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运用HYDRUS程序,对青铜峡银北灌区小麦套种玉米地的灌溉进行了多方案的一维水盐运动数值模拟。针对灌区土壤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潜水排泄以蒸发为主等原因,研究了基本灌溉模式、井渠结合灌溉模式的改变对不同程度盐碱地改良的效果,提出适合银北灌区不同盐碱地的灌溉制度。
2002, 18(3):5-7.
摘要:气调(MA)储藏包装技术中需将比例配制的气体充入包装中,用于配制MA混合气体的配气装置有动态和静态2种形式,动态配气系统更能适应生产和实验室的需要。介绍了自行研制的微机控制全自动配气系统,该系统以质量流量为配气控制参量,不受环境参数的影响,具有更高的配气精度。同时采用动态配气的形式,更能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
2002, 18(3):11-14.
摘要:北方旱地区域农田水分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是自然降水和农田蒸散量。在区域尺度上,农田潜在蒸散量是半干旱偏旱区>半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农田水分平均潜在亏缺量为517 mm,最大亏缺量为968 mm,最小亏缺量为162 mm。半干旱区旱地农田水分平均潜在亏缺、最大亏缺和最小亏缺量分别为274、688和-34 mm,半湿润偏旱区上述3个参数分别为157、469和-180 mm。由于降水的时空变化,不同类型地区农田土壤水分储存量也产生了区域分异,3种不同类型地区农田土壤水分在农作物不同发育期储存量的变化是半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旱地作物耗水主要来源于生育期间的有效降水和播种前的土壤蓄水。
2002, 18(3):15-21.
摘要:在一种土壤特性变异程度较大的砂土及壤质砂土上,对干旱地区喷灌条件下春小麦生育期内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作物产量等进行了监测,研究了田间持水量及土壤机械组成的空间变化特性。对田间持水量及土壤机械组成的统计分布及空间变异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可以用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来描述,土壤细颗粒(粒径<0.02 mm)含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田间持水量随土壤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细颗粒含量离散程度较大时,田间持水量的离散程度也较大。田间试验结果还表明,喷灌均匀系数和可利用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差)的离散程度对作物产量及其分布均有影响,但对所试验地块而言,可利用水量的离散程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更明显,在制订喷灌均匀系数设计标准时,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也应作为一个考虑因素。由于干旱地区作物生育期降水量明显小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难以弥补灌水不均匀对产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干旱地区喷灌均匀系数设计标准一般应高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2002, 18(3):22-25.
摘要:污水灌溉是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该研究以草坪草的污水灌溉为例,选用了高羊茅、黑麦、早熟禾等3种典型的冷季型草坪草为主要试验草种,以地下滴灌和渗灌为2种灌水方式,以城市居民小区的生活污水经过沙过滤和沉淀处理的出水和自来水为2种灌溉水源,共设12个试验处理,进行了污水灌溉和清水(自来水)灌溉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探讨了污水灌溉对土壤与植株氮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污水灌溉使草坪草根系层(0~30 cm土层)土壤中的全氮、速效氮和铵态氮的含量低于清水灌溉;与此相反,污水灌溉可使草坪草根系层及其以下土层硝态氮明显高于清水灌溉。污水灌溉也导致草坪草的植株中全氮的含量比清水灌溉平均高48%。两种污水灌溉方式下,土壤全氮、速效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差异不明显。但与滴灌相比,污水渗灌的土壤硝态氮的含量高于污水滴灌的情况,尤其是15~30 cm和30~45 cm土层,二者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
2002, 18(3):31-35.
摘要:在光、温、水对作物生产力影响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统计经验方法的描述性盐分模拟模块,并利用田间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计算了不同气候年型和各种灌溉方案下浅层地下水灌溉对产量的影响和次生盐渍化风险度。结果显示,在生长季只需1次灌溉的前提下利用咸水灌溉几乎没有风险,但生长季需2次以上灌溉时,就需咸、淡水轮灌,生长季结束后还需利用淡水灌溉洗盐。
2002, 18(3):36-40.
摘要:该文提出了U形渠道抛物线形移动式量水堰板,研究量水堰板的壅水高度、临界淹没度、喉口水深-流量关系与渠道断面、比降和喉口收缩比的关系,给出了喉口收缩比范围和流量系数计算公式,分析了其测流误差。研究表明:U形渠道抛物线形移动式量水堰板,量水精度较高,结构简单, 造价低,使用方便,可用于各种小U形灌排渠道的移动式测流。
2002, 18(3):41-44.
摘要:在基于驻波比原理的土壤含水率测量仪中,探头特性阻抗是影响土壤含水率快速、准确和可靠测量的关键参数。基于静电场中的镜象原理,该文推导出三针、四针土壤含水率测量探头特性阻抗的镜象计算公式。各种规格尺寸下,该镜象解与高精度边界元法数值解的比较结果表明:当探头尺寸满足D/d≥5时,该镜象解与高精度边界元数值解间的相对偏差不大于0.18%,可应用于土壤含水率测量仪中。
2002, 18(3):45-48.
摘要:为了比较机械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对平盘育苗机械插秧、钵盘育苗机械抛秧和钵盘育苗机械摆秧(即有序浅植)3种机械移栽方式(以下简称机插秧、机抛秧和机摆秧)和生育期相近的3种水稻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机械移栽方式的水稻产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机摆秧、机插秧、机抛秧,机摆秧、机插秧与机抛秧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机摆秧的产量高于机插秧,接近显著水平。不同品种之间的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机摆秧时不同品种的产量相差可达10.55%;不同移栽方式的成穗率由大到小排序为机摆秧、机插秧、机抛秧,机摆秧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最协调。
2002, 18(3):49-53.
摘要:分析了斜置旋耕刀滑切角并指出:斜置时旋耕刀的静态滑切角与正置时相同;斜置旋耕刀侧切刃动态滑切角是速度矢量与刃口曲线法平面之间的夹角,侧切刃的动态和静态滑切角之间不存在相差Δτ的关系。推导了斜置旋耕刀滑切角方程,可知正置旋耕是斜置旋耕的特例。计算表明:斜置旋耕刀正切刃的动态滑切角小于正置,侧切刃动态滑切角的大小介于正置之间、变化范围小于正置的;不论正切刃还是侧切刃,其动态滑切角小于静态滑切角。
2002, 18(3):54-57.
摘要:以模糊控制原理为基础,融合自适应方法,将模糊系统辨识和模糊控制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模糊半主动悬架控制器,可以在线自适应调整模糊控制的有关参数,提高了模糊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增强了适应性和鲁棒性,且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2002, 18(3):58-60.
摘要:挤奶机的节拍比、最大和最小真空时相比是影响挤奶机正常工作、挤奶速度、乳牛健康等的因素,该文利用电测技术,分别在空载和带载两种状态下,测试和分析研究了活塞式挤奶机的节拍比、最大真空时相比和最小真空时相比,通过测试分析表明,所研究活塞式挤奶机的节拍比、最小真空时相比、最大真空时相比均不完全满足标准规定值。
2002, 18(3):61-64.
摘要:该文根据我国目前电气设备的制造水平和控制技术,以哈尔滨新仁电力排灌站为例,分析了排灌站供电设备、动力设备、控制设备和无功补偿容量对泵站效益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合理选择这些电气设备的原则和计算公式。
2002, 18(3):65-67.
摘要:介绍了生产铸铁基硼化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工艺过程,分析了熔合剂、粘结剂、浇注温度及粉剂的粒度等因素对合金硬化层质量的影响,并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
2002, 18(3):76-79.
摘要:工厂化农业生产设施中采用的自动监控技术是我国急待发展的项目。该文研究开发了一个日光温室环境监控系统,以实现对日光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关键环境因子的监测。WJK-Ⅱ系统具备1通道温度闭环开关量控制;1通道恒温控制;1通道湿度闭环开关量控制;1通道光照度闭环开关量控制;4通道定时器控制,可根据需要用于定时灌溉、定时加温和补光等设备的控制。同时,监控仪根据需要设置各环境因子启动阈值实现声音报警。与管理计算机联网通讯,实现检测数据上传,自动建立数据库文件,实现计算机智能控制。
2002, 18(3):80-83.
摘要:根据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随地理纬度变化这一原理,确定畜舍塑料暖棚面与地面的最佳夹角,使冬季大寒(最冷)这天正午时分,太阳辐射的入射角与塑料棚面垂直,以其充分利用太阳的辐射热能,提高畜舍内的温度。通过对地处北纬46°霍林郭勒市牧民一户牛舍和一户羊舍的温热环境和舍内空气质量的测定表明,大寒这天舍外气温-24~-10℃下,牛舍内的温度平均8.2℃,羊舍内的温度平均6.1℃,空气质量在卫生要求的范围内,达到了防寒抗灾的目的。
2002, 18(3):84-86.
摘要:为了改善现代温室内气体环境的质量,提高温室的生产产量和产品品质,介绍一种新型温室CO2浓度自动调控系统,并运用射流理论,分析研究了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对系统的工作性能也作了相应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自动控制性能好、造价低、运行经济可靠、补充CO2速度快、CO2浓度和气体流速分布均匀、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
2002, 18(3):87-91.
摘要: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论文详细论述了中国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和分布,介绍了其作为工业造纸原料、畜牧饲料、造肥还田以及农村生活能源的利用现状和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
2002, 18(3):92-94.
摘要:猪场废水经过厌氧消化后,可生化性变差,BOD5/COD仅为0.19,并且碳、氮倒置,比例严重失调,给后续好氧处理带来很大困难。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直接处理厌氧消化液,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很差,COD仅去除8.31%,NH3-N去除78.7%。通过改善厌氧消化液的可生化性和培养高效脱氮菌种等措施,COD、NH3-N去除率改善显著,COD、BOD5与SS的去除分别达到89.6%~93.4%、97.9%,95.6%,特别是对NH3-N,达到了99%以上去除效率。将实验室结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也取得了好的效果,工程上SBR系统对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COD去除90%左右,出水COD基本上在300 mg/L以下。NH3-N去除率大于99%,出水NH3-N小于10 mg/L。BOD5去除率大于98%,出水BOD5小于20 mg/L。TN去除率大于90%。
2002, 18(3):95-99.
摘要:龙眼果实极不耐贮藏,采后极易失水、褐变和腐烂。无包装的福眼龙眼在(10±1)℃、50%RH下贮藏1d,果实失重5.84%,果皮失水13.59%,果皮开始褐变;贮藏2 d时果实失重10.37%,果皮失水26.40%,大部分果皮发生褐变;果皮褐变与果实失重、果皮失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果实失水主要发生在果皮而不是果。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可极显著(P<0.01)地减少果实失重和果皮褐变。用扫描电镜观察龙眼果皮结构,发现其果皮由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组成。外果皮周皮层薄;外果皮表面栓质少,未形成连续的栓质层;外果皮表面有许多相互连接的微裂口和形状、大小不同的皮孔;中果皮细胞间隙多、空隙大;皮孔通道与中果皮细胞间隙相通。龙眼果蒂部由维管束、石细胞和通气组织组成,具有大的细胞间隙和胞间腔。这些显微结构易引起采后果实失水、果皮褐变和病原微生物侵染,从而导致果实耐藏性和抗病性差。讨论了龙眼外果皮表面主色为褐色和内果皮比外果皮更容易褐变的解剖学原因及龙眼果皮结构与果实保鲜的关系。
2002, 18(3):100-105.
摘要:以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为酯化剂对甘薯淀粉进行酯化反应,研究不同因素对淀粉磷酸单酯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取代度随酯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pH值升高先增后减,酯化剂配比和真空度对其影响不明显。固定酯化剂配比,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30~140℃,反应时间2~3 h,pH值5.5~6.0、酯化剂的配比3∶1,催化剂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6%。
2002, 18(3):106-112.
摘要:以魔芋胶(KG)即魔芋葡甘聚糖(KGM)为基材,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制备耐水耐高温膜,采用5因素(1/2实施)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石蜡、硬脂酸、乳化剂、甘油和聚乙二醇400对膜水蒸气透过系数(WVP)、耐破度(BS)、抗张强度(TS)和伸长率(E)的影响,得到相应单指标二次回归模型。分析表明:5个因素的一次项,二次项及交互项对膜的WVP、BS、TS和E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得出了各因子对膜性能的影响规律。
2002, 18(3):113-116.
摘要:通过L9(34)正交试验选择出最佳膨化工艺参数:进料速率0.9 kg/min,模具预热温度160℃,原料含水率15%;兼顾营养和膨化度确定大豆、青稞的混合膨化比例为15∶85;利用高压提取、减压浓缩技术,提取生长在海拔3 400多米高寒草地牦牛骨髓油,配以混合膨化粉及其他辅料,通过造粒、远红外干燥、自动计量包装等流水线生产,制成含蛋白质152 g/kg,热能17 556 kJ/kg、Ca 15.6 g/kg,P 31 g/kg、Fe 330 mg/kg的营养丰富、冲调性好、极具民族风味特色的新型颗粒状固体油茶。
2002, 18(3):117-119.
摘要:利用较先进的冷却粉碎、膜分离、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对黑大豆与扁豆活性蛋白质的提取进行研究分析。试验证明冷却粉碎、低温离心分离、膜分离及真空冷冻干燥等工艺对胰蛋白酶抑制剂、糜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无明显影响,可以很好地保持黑大豆与扁豆功能性蛋白质的活性。
2002, 18(3):120-122.
摘要:对绿茶浓缩液中咖啡碱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4因素正交试验探讨了浓缩液的浓度、操作压强、操作温度、萃取时间对咖啡碱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脱除绿茶浓缩液中大部分的咖啡碱,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用超临界CO2脱除绿茶浓缩液中咖啡碱的连续作业试验,从而获得了加工脱咖啡碱绿茶浓缩液或速溶绿茶的新工艺。
2002, 18(3):123-127.
摘要:通过氨基酸分析评价,了解本项目主料小米氨基酸品质,利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熟化,并采用调整膨化物料含水率、膨化喂料量,再结合乳化剂的使用和添加玉米等技术措施,改进小米的膨化效果。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产品配方。结果表明,选用小米为主料,其蛋白质基本符合模式标准,优于大米、小麦、玉米等多种谷物。控制上述4种膨化辅助条件,解决了小米膨化的难题,而且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部分降解更有利于吸收。经正交试验选择出主料与多种辅料的最佳组合,使产品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质量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全价蛋白质的营养水平,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元素含量也显著提高,营养很丰富。同时由于多种辅料的配合,产品的调溶性、复水性、口感等感官质量高,而且产品中富含了各种辅料所含的多种保健成分。
2002, 18(3):128-131.
摘要:该文通过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用于浸油的玉米胚挤压膨化预处理过程中的挤压系统参数(套筒温度、模孔孔径、物料含水率、螺杆转速)对考察指标(残油率、剪切强度、密度)的影响规律。得到最佳挤压工艺参数:模孔直径9 mm,物料出口温度93℃,喂入物料含水率13.3%,螺杆转速238 r/min,在此条件下得出残油率最优值为0.40%。和传统工艺相比,浸提时间缩短一半,膨化物的密度与轧坯和预轧样相比分别增加29.3%和13.8%。只要参数选择合适,可使原设备的浸出能力提高60%~120%。
2002, 18(3):132-134.
摘要:从6种酵母菌和4种醋酸菌中各优选出了3种发酵力强的菌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接种量和配比。采用多菌共酵、果粮混酿法,酿制出了品质优、出品率高的食用果醋。检测结果表明,利用本试验确定的混合菌种,以苹果为主原料,添加10%~20%的玉米粉所酿制的果粮醋,在感官和理化指标等方面都极显著的优于纯果醋。
2002, 18(3):135-138.
摘要:双醛淀粉用途广泛,但在国内几乎没有生产和应用。文中对双醛淀粉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制备双醛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所选参数下,高碘酸钠氧化淀粉时,高碘酸钠应稍过量;NaIO4/Starch摩尔比=1.1/1;NaIO4浓度为0.7 M;反应温度35~40℃;反应时间控制在3 h;pH值在1.2~1.5为好;所得产品中淀粉的醛基含量在95%以上。
朱德明 , 陈民 , 李珠柱 , 邓瑶筠 , 喻孟君 , 尹平
2002, 18(3):139-141.
摘要:在国际标准中禁止采用芒果催熟措施,而我国近年来仍大量使用芒果催熟措施。模拟试验发现,成熟度为60%~90%的芒果经人工催熟后,在4~8 d内可达到软熟,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两项指标与成熟度之间有较大差异,其口感与其外观、成熟度之间也有较大差异,而芒果的外观颜色、果肉硬度与其成熟度之间却无明显差异。热水处理芒果可获得均匀一致的果皮与果肉颜色和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与pH值,保持了较高的芒果品质。人工催熟芒果明显降低了芒果品质,而未处理果由于在后熟期间受芒果病虫害的侵蚀,难于达到较高的品质,因此,建议应加强推广芒果采后热水处理技术。
2002, 18(3):146-149.
摘要:为解决传统的饮料检测所采用的理化分析方法烦琐而实时性差的问题,研制了一套能够实时、准确地检测饮料散发气味的电子鼻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气敏传感器阵列和数据处理软件组成,并采用氮气作为载气以减少测试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信噪比,从每个传感器与气体反应曲线中提取了4个特征值,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对样本特征值进行处理。识别结果表明,这种检测方法快速、准确,识别正确率高达95.2%。
2002, 18(3):150-153.
摘要:介绍了基于计算机的农业物料碰撞特性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和测控软件的设计要点。应用结果表明,PCL-1800数据采集卡A/D转换的滞后触发方式和DMA数据传递组合是农业物料碰撞特性数据采集的有效方法。该系统工作可靠,虚拟仪器面板操作简便,实现了农业物料碰撞特性试验数据采集自动化。
2002, 18(3):154-160.
摘要:根构型定量表述是确定植物根系养分吸收的基础。因生长在不透明土壤中的根系难于被观测和分析解释,这就使得模拟模型成为研究相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方法。本文对根构型模型作了综述,介绍了根构型的几何模拟方法,评述了作为根构型与养分吸收主要模型的SIMROOT平台。通过采用“扩展树”数据结构并在SGI工作站上操作,这一模型能展现根系生长的生动图形。进而还可将此模型进一步开发用于评价扩散性养分的吸收。根构型模型的应用,包括我们改进模型对根系内及多根系间的养分竞争进行的模拟,也作了介绍。
2002, 18(3):161-164.
摘要: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超微粉碎物料粒度检测方法的研究。采用非线性变换对图像进行对比度增强处理,利用自动取阈值算法分割目标和背景,设计了识别算法用于去除凝聚颗粒,以得到样本真实粒度和分布。实验证明用显微图像进行粒度检测,测定分布状态直观明了,检测结果稳定,可测量0.1~150 μm颗粒粒径。
2002, 18(3):169-172.
摘要: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信息化是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该文从土地整理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基本概念入手,对项目管理进行了信息化需求分析,阐述了“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制的背景与现实意义,介绍了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构建采用的关键技术。
2002, 18(3):173-177.
摘要:与以数量结构生态优化为目标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不同,提出了基于主要生态过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思路。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对主要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最小耗费表面模型,探讨了土地利用时空格局优化模式研究的技术途径。最后,以受沙质荒漠化威胁地区较严重的鄂尔多斯高原的考考赖沟流域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
2002, 18(3):178-185.
摘要:适度加工果蔬由于受到机械伤害产生伤响应加速了组织的生理劣变进程。该文从适度加工引起的机械效应、组织产生的短期的局部生理效应(产生伤信号、膜去极化、膜组分解离)、后期的整体生理效应(乙烯呼吸变化、蛋白合成改变、伤愈合,次生代谢加强)等方面作了评述。并对控制果蔬劣变的相应技术措施即材料选择、低温贮藏、气调贮藏、优化加工工艺、化学药剂处理以及物理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2002, 18(3):191-194.
摘要:我国作物的遥感监测已有20年的研究历史。但象中国这样国土辽阔、地形多样、种植结构复杂、农户规模小的国家的国家级农情遥感监测运行系统,在关键技术方面仍然需要加强研究。这些关键技术包括:数据处理、作物识别、面积量算、长势监测、灾害评估、产量估计及运行系统集成等。该文根据作者开发农业部农情遥感监测系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002, 18(3):195-198.
摘要:土壤风蚀是全球性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该文简要回顾了国外对土壤风蚀发生机理、防治理念和技术的研究,提出林业上植树造林,牧业上防止草原退化,农业上实行保护性耕作是人类可以用来治理和控制土壤风蚀的3个重要原则。我国土壤风蚀和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应在全国进行大力宣传,转变土壤风蚀治理的观念,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风蚀防治要从植树、种草、农田保护3个方面综合进行。同时,国家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为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大规模实施提供保证,促进保护性耕作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