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1(8):1-5.
摘要:根据离心泵通道的几何和流场特点,探讨了离心泵叶轮通道结构化多块网格划分中的一些处理方法。同时求解三维时均N-S方程,并采用“冻结转子法”处理叶轮与蜗壳间动静耦合流动的参数传递和相互干扰问题,对某一设计工况下离心泵内的全三维紊流场进行了计算,捕捉到了离心泵叶轮内、叶轮与蜗壳间及蜗壳内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旋涡的结构与演化特征等重要流动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离心泵叶轮与蜗壳间及内部的流动特性,所得结果对进行离心泵的水力设计或改型优化设计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5, 21(8):6-10.
摘要:植物电位信号属于微弱电信号,研究表明,它的幅度在十几μV到几十个mV之间,而这种微弱信号很容易淹没在噪声中。介绍了适用于微弱信号检测的一般方法,并根据试验中所开发的植物电位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详细说明了以INA114为主要放大器所组成的前置放大器的结构、限波电路和基于CV阈值的小波降噪算法。此外,采用黄瓜幼苗(3~4片展开叶)为样本,进行试验应用,经试验可检测到黄瓜幼苗在热伤害下的植物电位信号,其变异电位的变化较大,最大可达40 mV以上,而动作电位的变化较快,经小波重构的信号可明显地反映动作电位的变化位置和变化周期,其周期变化范围通常在0.01~0.02 s。
2005, 21(8):11-16.
摘要:在面积60 m×60 m的坡地上采用2 m×2 m的网格进行高密度土壤水分测定,通过改变采样幅度和采样间距的“再采样”方法,选取变异系数、相关距离和Moran的I相关指数3个参数作为表征空间变异大小的指标,研究了尺度大小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样幅度尺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土壤水分变异的特征参数如变异系数、相关距离和Moran的I相关指数都呈不同程度地增大;当采样间距增大时,变异系数和Moran的I相关指数没有变化,而相关距离却减小。
2005, 21(8):17-21.
摘要:以移栽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灌水方式:全面积均匀灌水(对照)、控制1/2区域交替灌水(CRDI)和控制固定1/2区域灌水对冬小麦水分与养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灌水方式中土壤含水率下限小的冬小麦根冠比大,且根系总的干重也大;CRDI对根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使根均匀分布在土壤中,且根长密度较对照大;对于CRDI,当控制土壤含水率下限由65%θF变化为55%θF时,耗水量下降了35%,节水效果明显;土壤含水率较高,有利于冬小麦根系对土壤中离子态养分的吸收;土壤含水率下限相同时,3种不同的灌水方式中,土壤中H2PO-4和NH+4-N离子浓度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NO-3-N离子浓度却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在同一土壤含水率下,CRDI对养分离子的吸收优于其它两种灌水方式。
2005, 21(8):25-29.
摘要:利用位于北京的称重式蒸渗仪,对喷灌条件下的冬小麦和糯玉米需水规律进行了测定,进而计算了两种作物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冬小麦和糯玉米的作物系数与播种后天数之间的关系均可以用四次多项式来表征。根据FAO-56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计算了两种作物的分段单值作物系数和双作物系数,发现华北平原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和糯玉米的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的变化可以用FAO-56推荐的模式来描述,但实测值一般大于FAO-56的建议值。为了能利用FAO-56推荐的模式较好地描述喷灌作物系数变化规律,依据实测资料对FAO-56建议的单值作物系数和基础作物系数进行调整后,模拟了两种作物需水量的变化,模拟的作物阶段需水量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2005, 21(8):30-34.
摘要:该文对应用Penman-Monteith方程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推算苜蓿灌溉定额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北京市永乐店农业节水中心气象资料和苜蓿试验的有关资料,推算了该地区2003年苜蓿的净灌溉定额,并得到了试验的初步验证,在此基础上推算了在永乐店土壤条件下不同水平年及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的毛灌溉定额,为苜蓿灌溉管理或灌溉计划提供参考依据。该文推算苜蓿灌溉定额的方法也可用于其它作物灌溉用水定额的估算。
2005, 21(8):35-39.
摘要:该文根据区域水资源评价工作的特点和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GIS技术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中的可行性,并将其应用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中。根据GIS技术与动态均衡法的结合,评价得出自1988年以来,潞城镇地下水储量一直处于亏损状态,16年累计亏损1715.577万m3,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0.12 m。表明今后该区域地下水应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地下水的压力。
2005, 21(8):40-44.
摘要:以浙江省浦江县为研究区,设定目标指导思想,结合现有的资源条件和未来可能实现的技术手段,对浦江县的农地资源利用进行优化。运用目标取向法,以浦江县现状农地资源利用为基础,GIS为工具,建立11个土地单元和23个土地利用类型;在利用TechnoGIN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土地单元投入产出结果的基础上,参照传统的种植方式,设置浦江县农地资源利用区块模式。
2005, 21(8):45-51.
摘要: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角度对华北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内蒙古多伦县的土地沙漠化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对干湿指数、最大可能蒸散量等指标的分析表明该区域近30a来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沙化土地的恢复。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监测数据空间叠加和地统计分析表明,该区域15a来不存在明显的开荒和毁林等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现象,利用方式未变化的土地占总土地的95.98%。严重沙化土地的91.39%发生在利用方式未变化的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三者沙化程度加重分别占该区所有沙化程度加重土地的55.16%、25.92%和10.31%。实地调查和遥感、统计等相关数据分析表明,耕地沙化主要是秋耕和农业大机械的应用为风蚀创造了条件,连年耕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了耕地退化;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沙漠化主要因为载畜量过重和草原交通对草场的破坏。针对以上土地利用强度过大等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提出华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整策略。
2005, 21(8):52-57.
摘要:近年来, 东北典型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1989年和2002年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为主要信息源,结合测绘图件、统计数据及野外调查,分析黑土侵蚀区典型县域(拜泉县)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景观结构和水土保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1989到2002年,研究区耕地面积下降24731.01 hm2,林草地面积增加了13567.53 hm2,林网进一步完善,水库和塘坝数量由88座增加到1490座。全县55%的水蚀面积得到治理,82.2%的风蚀农田得到林网的防护,43.7%的景观地表超渗径流得到集蓄利用,大于1.5°坡耕地泥沙径流拦截面积增加1420.10 hm2。大规模生态建设下,区域景观类型数量和空间配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景观结构的调整对其水土保持功能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
2005, 21(8):58-61.
摘要:设计了可调阻尼减震器,通过台架试验,分析其动态特性,并建立了可调减振器阻尼与步进电机转角之间的关系,为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在对半主动悬架系统进行数值仿真的基础上,开发了以C8051F005单片机为主控件的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台架和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汽车行驶平顺性明显优于传统被动悬架,为半主动悬架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5, 21(8):62-65.
摘要:针对目前车辆底盘运动部件采用人工加脂润滑存在的弊端,研究了自动集中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方案,提出了齿轮泵、溢流阀、配油器和油管接头等关键部件的技术参数和结构设计方法,并研制了样机。性能检测结果表明,该集中润滑装置能满足30~60个润滑点的底盘润滑需要;齿轮泵的输出压力及输油量,配油器的注脂量和管路的密封性能等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标准。应用性能考核表明,该装置工作稳定、性能可靠,达到了满意的应用效果。
2005, 21(8):70-73.
摘要:该文研究定量确定作物群体外活动面的方法。使用美国产LI-2000型冠层分析仪,实测高秆作物(玉米为代表)和矮秆作物(小麦为代表)的群体,从冠层顶向群体内部逐层累积叶面积系数(LAI),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分别使用雷蒙德皮尔模型和龚珀兹模型模拟其变化。两种模型模拟LAI值与实测LAI值相关系数均大于0.95。方差分析表明,矮秆的小麦冠层,雷蒙德皮尔模型模拟优于龚珀兹模型模拟结果。高秆的玉米冠层,龚珀兹模型模拟相关系数达0.994,相关极为显著。小麦的活动面高度,与小麦2/3株高差异较大。平展型玉米冠层和直立型玉米冠层活动面高度,与其2/3株高相差仅11~17 cm。用2/3株高来估计活动面高度较为合理,而对小麦冠层来讲则误差较大。
2005, 21(8):74-77.
摘要:为解决秸秆根茬切碎还田机鞭式刀具成本高、寿命短的问题,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火焰喷焊Ni60和NiWC喷焊层。分析了鞭式刀具的失效机理;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刀具的宏观磨损形貌和喷焊层的结合状况;运用能模拟刀具实际工作状况的自制磨损试验机进行了磨损实验,对比了65Mn淬火回火与火焰喷焊Ni60和NiWC喷焊强化刀具的耐磨性能;探讨了火焰喷焊NiWC喷焊层用于鞭式刀具强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火焰喷焊NiWC喷焊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可用于秸秆根茬切碎还田机鞭式刀具的表面强化和修复。
李翔 , 潘瑜春 , 赵春江 , 王纪华 , 鲍艳松 , 刘良云 , 王锦地
2005, 21(8):78-82.
摘要:该研究在K均值算法KM的基础上,根据空间单元位置的相互依赖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间连续性聚类算法SCKM。以北京精准农业示范基地获取的OMIS图像为数据源,选用K均值算法、等间隔法、分位数法、自然断点法等传统分区方法和SCKM算法,对肥水需求关键时期的小麦的长势差异进行了管理分区提取研究,并引入了权重方差和聚集度两种分区效果评价指标,对分区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SCKM算法与传统分区方法分区结果相比,区内方差差异不显著;而空间聚集度远好于后者,利用SCKM法分区能够有效地去除大量的孤立单元或碎片。
2005, 21(8):83-88.
摘要: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特点,结合新疆兵团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利用GIS、RS、GPS、ES、MS等最新技术在棉花精准种植试验区开展研究工作。跟踪国内外精准农业的最新研究发展水平,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整合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信息技术对新疆现有的农业生产设备进行组装配套,研制、开发、集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与推广模式,进行规模化应用示范。在农田信息采集、处理和实施系统3个方面进行棉花精准种植信息系统集成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利用自主开发与引进的硬件平台,组装集成的配套技术体系,在棉花的精准播种、节水灌溉、变量施肥、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长势监测等产前、产中管理决策中应用,形成一套适宜新疆的先进成熟的棉花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系统,同时与变量作业机具组装配套进行示范,该成果可为新疆及其它地区棉花精准种植提供参考模式,具有重大的推广意义,市场前景广阔。
2005, 21(8):89-92.
摘要:通过对水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及产量信息的采样研究,探讨了叶面积指数及产量信息的空间结构性,并建立了半方差函数模型,结果表明该变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化变量特征和较好的空间结构特征。该文引入区域化变量理论,弥补了单纯采用经典概率统计法对作物信息进行分析的片面性。水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信息之间呈抛物线关系,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说明可以通过对叶面积指数的科学调控,使一定尺度范围内的水稻产量获得全面提高。对作物信息进行空间结构性和定量化研究为精确农业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2005, 21(8):93-97.
摘要:在概括国内外作物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PS123模型进行方法的改进,将PS123作物生长模型与常规方法相结合,计算黑龙江省海伦市玉米生产潜力,寻求一种更为客观、科学的生产潜力计算方法,也为PS123模型在东北地区不同作物中的应用奠定基础。选取海伦市1999~2001年数据进行计算,取平均值代表近年来该地区玉米生产潜力。结果显示:修正的PS123模型科学、合理,计算简便;海伦市玉米的光合、光温、气候、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分别为:54008、11998、9531、8006 kg/hm2。与实际产量相比,光能、光温、气候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自然潜力利用率分别为:10.7%、48.3%、60.9%、72.4%,海伦市玉米生产仍然有较大的潜力。
2005, 21(8):98-101.
摘要:为了提高番茄损伤检测与分类的准确率和效率,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BP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番茄损伤的自动检测与分类。首先,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获取番茄图像,利用图像处理去除噪声、图像分割、图像增强等多种基本图像处理的方法对番茄损伤图像进行了处理,综合运用并行和串行区域分割技术进行番茄表面缺陷区域检测。其次,对番茄图像进行了特征分析,通过提取三种特征包括8个特征参数,采用改进的BP算法训练的多层前向人工神经网络对番茄的损伤进行分类。该文中缺陷检测方法和特征提取方法的采用,使该计算机视觉系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精度。试验证明番茄损伤检测和分类的准确率不低于90%。
2005, 21(8):102-105.
摘要: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了诊断温室作物营养状态的方法。在日光条件下采集了温室黄瓜叶片图像,然后分别提取了红绿蓝(RGB)三色分量和它们的相对系数rgb,以及色度、饱和度和亮度指标(HSI)。在RGB和HSI颜色模型下分析了各分量与叶片含氮率、含磷率和含水率之间的相关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绿色分量G和色度H分量与氮含量线性相关,可用作利用机器视觉快速诊断作物长势的指标,而其它分量与氮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颜色各分量与磷含量和水分含量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相关关系;在对单次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时发现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绿色分量G和色度H与氮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特性,而当光照条件不同时,对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一些影响,需要在进一步的试验研究中通过使用人工光源和系统标定的方法改进,以提高线性回归的精度。
2005, 21(8):106-109.
摘要:提出了采用不受植株叶片大小和背景影响的色调域平均百分率直方图来提取番茄叶片的颜色特征,用于识别番茄是否缺乏营养元素;提出了采用基于最大差分算子的色调域百分率直方图法、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法和小波分析法提取番茄缺素叶片的纹理特征,用于识别番茄缺何种营养元素;设计了番茄缺N、缺Fe、缺Mg的BP神经网络系统,综合识别结果为:正常中叶、正常新叶、缺铁新叶,缺氮中叶、缺镁中叶的识别准确率依次为95%、92.5%、92.5%、87%、87%。
2005, 21(8):110-113.
摘要:研究了基于Ohta颜色空间的牛胸椎骨图像中软骨和硬骨区域自动分割技术,这为应用计算机视觉评定牛肉的生理成熟度提供了条件。首先使用数码照相机现场拍摄牛胸椎骨RGB格式图像传输到计算机内,并转换到Ohta颜色空间,然后对Ohta颜色系统的第二分量(I2)和第三分量(I3)图像进行二值化、形态腐蚀操作、扫描填充、面积阈值分割等一系列处理。这样,可获得牛胸椎骨图像中软骨和硬骨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图像处理方法自动分割牛胸椎骨图像中的软骨和硬骨是可行的,为牛生理成熟度的计算机视觉自动检测打下了基础。
2005, 21(8):114-117.
摘要:该文简述了Agent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概况,并从基于Agent技术来解决农业系统问题的角度出发,针对农业系统复杂,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以及目前虚拟植物模型构建方法可能带来的非结构化问题,提出了利用Agent技术构建虚拟植物模型的观点,给出了Agent植物体的结构模型,阐述了Agent技术在虚拟植物模型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及技术路线。
2005, 21(8):118-121.
摘要:采用减小直接加热空间的温室节能措施,设计建造了试验温室,以乙烯-醋酸乙烯(EVA)膜作为水平内覆盖材料,以针织毡保温被作为温室侧墙内垂直保温覆盖材料,夜间在水源热泵加温条件下,研究了温室内增加1层水平保温覆盖、增加2层水平保温覆盖、四周侧墙内增加垂直保温覆盖对温室夜温变化的影响,以温室内外平均温差、相对节能率为指标,比较了温室不同保温措施的保温节能效果,结果表明:增加第1层水平保温覆盖可使温室内外温差提高1.9℃;增加2层水平保温覆盖可使温室内外温差再提高1.6℃;再在温室四周侧墙内增加针织毡保温被,还可使温室内外温差再提高1.7℃,与未采取附加覆盖的温室(对照)相比,3种保温措施的相对节能率分别为20.34%、31.78%、40.53%,温室3种内覆盖新增投资的静态投资收益率远高于现代农业的基准收益率。
2005, 21(8):122-125.
摘要:为了解决生物质热解过程需热量的定量问题,该文应用热重—差示扫描(TG/DSC)同步热分析仪对小麦秸秆进行了热解实验研究。将约5 mg的小麦秸秆粉样品装入带盖的铂铑坩锅中,放在热解炉中的DSC-cp高精度样品支架上,在流量为25 mL/min的高纯氮气吹扫下,以10 K/min的升温速率从常温升至973 K,记录生物质的热重(TG)曲线和差示扫描(DSC)曲线。通过对实验所得微分热重(DTG)曲线和DSC曲线对比分析,对小麦秸秆热解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在DSC曲线上扣除水分的影响后对其积分得出热解过程需热量的规律。结果表明,要使1 kg干小麦秸秆完成从常温303 K到673 K,773 K,873 K的升温和热解,所需的总热量分别为523 kJ,558 kJ,592 kJ。
2005, 21(8):126-131.
摘要:太阳能的蓄放热特性的研究对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冬季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流气体,对砾石的蓄放热特性进行了研究。以居民居住的标准房间(4 m×2.7 m)为依据进行了模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的热能与直径为50~100 mm的砾石铺设成150 mm厚度的地下蓄热系统进行蓄热和放热试验,研究昼夜之间室内砾石的蓄热和放热特性;通过测试太阳能集热器的内部温度、砾石层内部及室内地表面的温度,研究了太阳能集热器的蓄热效率和转换效率,同时分析了蓄热层及室内地表面的热传递特性;为进一步开拓针对冬季寒冷地区太阳能蓄热型居民建筑物内部热环境方面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05, 21(8):132-136.
摘要:为了研究低温环境下工厂化养殖水体氨氮处理微生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最大几率数法对处理养殖水体的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行了跟踪检测,同时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养殖水体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数量持续上升,后期达到稳定;初期系统中没有反硝化细菌,后期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养殖水体的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的测定结果证明了生物滤池中的硝化——反硝化系统在发挥作用。实验表明经过低温环境的驯化和诱导,在12℃的低温条件下,微生物处理仍然是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有效处理手段。实验验证了在冷水鱼工厂化低温养殖中使用生物滤池处理氨氮的可行性。
2005, 21(8):137-141.
摘要:采用玻璃室处理和污染土壤覆盖原土壤来控制PAEs来源进行盆栽试验,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初步研究了菜心对PAEs的吸收途径。结果表明:污染土壤处理与污染土壤上覆盖原土壤处理相比,前者菜心茎叶中DBP和DEHP的含量均高于后者,但相差不大,表明菜心茎叶可以吸收污染土壤中挥发出来的DBP和DEHP,而根系吸收运移是菜心茎叶中DBP和DEHP的主要来源途径。玻璃室处理增加了菜心茎叶和根系中DBP的含量,而对DEHP的影响趋势不明显。DBP与DEHP相比,前者更易被菜心根系吸收并向地上部(茎叶)运移,后者主要滞留在根部。
2005, 21(8):142-145.
摘要:为筛选降解养殖水体氨氮的功能菌,从海水中取样,用212mg/L氨氮浓度的分离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获得了一株能高效降解养殖水体氨氮功能的菌株,经鉴定为假丝酵母菌。通过研究养殖水体氨氮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对菌株降解氨氮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降解氨氮较适宜的条件为:养殖水体氨氮≤20 mg/L,pH值6~7,温度25~30℃,盐浓度0~1%,溶氧2 mg/L以上。假丝酵母菌在这种水体生态条件下接种5%,氨氮降解率接近80%。
2005, 21(8):146-150.
摘要:该试验利用CIE-L*a*b*(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de I'Eclairage,国际照明委员会制定的色彩空间坐标表色系统)中的a*、b*、H°、TCD(Total Color Difference,总色差)以及叶绿素含量和黄化级数来衡量青花菜色泽的变化情况, 旨在建立贮藏期间多种颜色指标的动力学模型。试验组分为0℃、5℃、10℃条件下分别在HDPE(high-density polyethylene高密度聚乙烯)薄膜单球包装与不包装两种情况下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包装提升了青花菜贮藏期间的活化能,延迟了呼吸跃变的启动。非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色泽参数b*和TCD的速率常数符合Arrhenius模型,模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而a*和H°的变化则可用多项式表示。贮藏青花菜的黄化级数与色泽参数b*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为利用计算机视觉系统进行颜色分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5, 21(8):151-156.
摘要:为了提高粉丝生产中豆类淀粉的收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浸泡剂在不同浸泡条件下对粉丝生产中绿豆淀粉分离、提取的影响,得到了提高淀粉收率的新方法和新工艺。研究表明:浸泡温度是影响淀粉收率的主要因素,实际生产宜取20~30℃的温度进行浸泡;≤0.2%的HCl溶液浸泡与传统的水浸泡(酸浆沉淀法)没有显著差异;0.2%NaHSO3在30℃温度下浸泡48 h,可使淀粉收率从83.7%提高到91.6%~96.3%;0.04%NaOH液在室温(20℃左右)下浸泡48 h,可使淀粉收率提高到93.4%~98.3%;浸泡时间也是影响绿豆淀粉分离、提取的重要因素,以24~48 h为宜,亦可根据浸泡温度(T)与浸泡时间(t)的关系式t=905T-1.12(10℃≤T≤30℃)控制浸泡温度和时间。
2005, 21(8):157-160.
摘要:通过研究魔芋葡甘聚糖(KGM)溶胶粘度(η)分别与浓度、温度、溶胀时间及剪切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KGM的流变特性呈明显的非线性变化规律。KGM的η随浓度(C)增加呈指数关系递增;用三次多项式能良好拟合温度效应曲线和溶胀速率曲线;KGM溶胶属典型的假塑性流体,其流变曲线符合幂定律,进一步得出了粘性系数K和流动指数n随浓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其关系曲线可分别用幂函数和二次多项式拟合。实验得到效应的非线性曲线拐点,即浓度(0.70%)、温度(50℃)、时间(40 min),以及K和n的非线性变化曲线,为KGM在食品工业中的合理应用和其质量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2005, 21(8):165-168.
摘要: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技术进行条斑紫菜多糖的提取,并进行柱层析纯化。经正交试验确定的条斑紫菜粗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5 g干紫菜粉加入2 L水,提取液循环转速为12 r/s,提取液温度为40℃,超声功率为800 W,超声处理时间/超声间隙为3 s/2 s和超声全程时间为2 h,对应的得率为26.29%。粗多糖分别经50%、60%、70%和80%乙醇分步醇沉,沉淀出四种不同级分的半纯品,用DEAE-52纤维素和Sephadex G-200将其中两种多糖半纯品纯化,分别得到5个和3个不同分子量的级分,分别考察了这两种紫菜多糖半纯品及各自分级产物对人血癌细胞U937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的抗肿瘤试验,结果前者及其分级产物对U937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后者及其分级产物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5, 21(8):169-173.
摘要:该文依据中国农业废弃物数量大、品质差、价格低、危害多的污染特点和农业废弃物作为能源、肥料、饲料和材料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潜力以及在资源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战略思路和战略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走循环经济的对策;提出了依靠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生物质经济的保障措施。
2005, 21(8):174-178.
摘要:该文从养殖动物的生物量测量、行为监测和应激状态评估等方面综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生物信息获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用图像处理技术量化鱼的行为的新方法,鱼在各种应激和养殖条件下行为变化的量化研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2005, 21(8):179-180.
摘要:土壤水分参数对于定量预报非饱和水流运动是非常重要的,该文运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拟合了描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Van Genuchten方程参数,同时与非线性单纯性法拟合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拟合精度较高,可以作为计算Van Genuchten方程参数的一种方法。此外,用VB语言编写算法程序,便于对输入数据进行修改。
路鹏 , 黄道友 , 宋变兰 , 黄敏 , 刘守龙 , 苏以荣 , 肖和艾 , 吴金水
2005, 21(8):181-183.
摘要:在GIS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耕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在步长间隔60 m下,土壤全氮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其相关距离为208 m。在NE30°、NE120°两个方向上具有典型的几何异向性结构特点;在NE60°、NE150°两个方向上具有典型的带状异向性结构特点。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条带状和斑块状分布。土壤全氮高值斑块区的分布与地势相对低洼的地形部位相吻合。地形是影响土壤全氮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2005, 21(8):184-186.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氧气调冷藏对巨峰葡萄品质、质构、贮藏性和货架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气冷藏相比,高氧气调抑制了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和果柄耐拉力的降低,改善了葡萄的硬度、弹性、凝聚性、咀嚼性、风味和外观,减少了水分损失、腐烂、落果率和果梗褐变。与40%O2+30%CO2气调相比,除弹性、凝聚性、水分损失、落果和外观无显著差异外,80%O2处理葡萄的保鲜效果更好。
刘仲汇 , 冯东 , 冯德荣 , 周万里 , 毕春元 , 韩德强 , 徐英普
2005, 21(8):187-189.
摘要:发展生物肥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发酵是生物肥生产的关键工序。但目前绝大部分企业仍使用简单仪表检测,人工操作,波动大,质量不稳定。为此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制了SBA-P1发酵在线pH值与温度智能控制系统。在山东百奥公司生物肥发酵使用过程中,通过该系统分析pH值的变化曲线,研究发酵规律,控制发酵周期,及时处理异常发酵;同时温度实现自动控制,为菌种的生长繁殖提供了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菌种的生长繁殖速度,缩短了发酵周期。因此,非常适合在生物肥生产企业中应用。